找到相关内容113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妙一:《僧青年的历史使命—“食存五观”的解读与发扬》

    第一句“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可见凡是有情众生,他的生存是以饮食为其根本保障的,尽管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的四种差别。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向大家介绍吃什么,如何吃,而是重新解读一下,我们在吃饭之前必须要做...

    妙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50958834.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依据。此识的执取爱系,一直到死亡之前,皆还存在;假使识停止其执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或者入圣者之解脱境界。[35]   从此胎生学的向度,说明生命延续的现象。因此“识”常与“情识”、“识食”、“...称为“识食”(vij?āna-āhāra)。  其次,就“认识论”的面向而言,印顺法师从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四支的意义解说起。六识是指认识六尘境界的了别识,由触作认识的开始,而触是以六入为缘而...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二讲

    潮湿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假父母,不因淫欲。   化生,依业力自然而生。如地狱中的众生,如天人,如往生到极乐世界。   2、四食   众生如何延续生命?依靠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希望,维持生命。比如一个人求生的欲望、对长寿的追求、对社会的理想等。   识食:有取识、结生识。有情死亡之后,投生到下一道,我们的色身带不去,而有取识和结生识,使生命从上一生到下一生。   3、四...

    恒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1484177145.html
  • 从印顺的佛教研究看佛教的“无我论”

    生命必须依托四食才能得以延续,这四食即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四食概括人类存在所能依赖的基本存在条件,这比很多同时的哲学和宗教流派对人存续的研究和分析要深入和具体的多,人的存在最基本的条件是物质性的条件,即佛教所说的粗抟食,而人类作为色、心的和合体,同样离不开精神元素的支持,细触食和意思食解决得就是这一问题。而佛教人类分析的特别意识是第四食“识食”。这里“识”是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

    焦自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75894929.html
  • 《成唯识论》概观

    食有四种:  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此中识食是有情一期根身的维持者,前七转识有间断故不能维持,唯有阿赖耶识有间断故不能维持,唯有阿赖耶识才能作为识食。  (9)灭定证:灭尽定是因为灭...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1440036.html
  • 成唯识论概观

    非色四蕴,色是相身,名色包括了前七转识和相身,经云:识与名色更互相依。假如没有阿赖耶识,此识又指什么呢?   (8)四食证:食有四种:   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此中识食是有情一期根身的维持者,前七转识有间断故不能维持,唯有阿赖耶识有间断故不能维持,唯有阿赖耶识才能作为识食。   (9)灭定证:灭尽定是因为灭去意识得名,然而经教中说:灭尽定识不离身。此识如果不是阿赖耶识,又...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0641942.html
  • 摄大乘论发微

    :经云:“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关于食有四种: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此中识食,即有情一期根身的维持者,而能够维持根身的只有阿赖耶识。因此,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有情的识食不能成立。   6、死时证:...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0841945.html
  • 《摄大乘论》发微

    依。假如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这识又指的是什么呢?   5、四食证:经云:“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关于食有四种: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此中识食,即有情一期根身的维持者,而能够维持根身的只有阿赖耶识。因此,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有情的识食不能成立。   6、死时证:有情将死时,由于业力的不同,或由下而上所依渐冷(造善者):或由上而下所依渐冷(造恶者),表现了识本渐次离开身体...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543922.html
  • 月称对于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的批判之研究

    何可能呢?故阿赖耶识必须存在。(注35) (6)识食证:佛经云:‘一切有情皆食住’。关于食有四种: 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此中识食,即有情一期根身的 维持者,而真正能够维持根身的只有阿赖耶识。因此,如 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有情的识食,就不能成立。( 注36) (7)命终证:有情将死时,由于业力的不同,或由下而上所依 ...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2.html
  • 释恒强:《阿含道次第》讲纲(下)

    ,<<阿含部T1>>p.228.3)   (6)食厌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舍远而去。观意思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意思食断。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

    恒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14676942.html